CMF海水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回复: 7

记录新开缸的菌膜杂藻奇妙现象,刷新了我对菌膜的认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5 15: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省流:同底滤串起来的两个缸,一个完全不长,一个菌膜泛滥

ps:因为泛滥期太丑也没拍照,就听我文字叙述吧。

我有一个稳定两年左右的60底滤缸,两个月前,我做了些小改造,用同一个底滤串了个100的新缸。

新缸的石头,1/3是我从老缸底滤拿上来的活石,2/3买的免爆藻活石(我知道免爆藻不一定真的免爆藻,所以期间一直监控着np,没有发现异常)。


沙子掏了一升老缸老沙引种,其他全部新沙。


有理论说硅酸盐会导致硅藻暴涨,菌膜爆发,所以沙子状况特别标红,不知道是否有关。


海缸生物老缸新缸基本一致,螺、寄居蟹、假绵羊虾、不多的鱼,翻砂虾虎。只有珊 瑚有差别老缸是软体居多基本长满,新缸都是新买的硬 骨稀稀拉拉的断肢。

我没有那种新鱼友过于兴奋的手贱习惯,期间鱼类喂食、珊 瑚喂食,都仅是按比例变多,没有手贱过多喂食。而且我常年使用煮豆机和滴定,NP都逼近零,其他水质主要参数都正常。

爆发菌膜前死亡一海参,消失了没捞出来,不知道具体死亡事件所以我也分不清它是吃菌膜吃死的还是死了导致菌膜爆发。

总之,新缸在开缸2-3周左右迅速、大量爆发菌膜,而老缸完全干净,一点菌膜的痕迹都没。两个缸完全公用的水,也就是说水质是完全一致的。光照灯的瓦数大体上是成比例的差别不大。


新缸沙上、活石上、缸壁上全是拉丝菌膜,非常严重,到我每天要吹几次珊 瑚菌膜,还不能多吹别的地方卷起来,否则珊 瑚就会盖死。


治理就是常规治理,大约花了两个礼拜,期间新缸从爆发到逐渐消退,老缸完全不长。且我是生物滤材为主,滤网我都拆了只放了一些滤棉用来给下水消音,不可能没有菌膜传染到新缸的。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也不知道原因,只是治理菌膜时候也看了不少帖子没看有人遇到类似情况,抛砖引玉。






发表于 2025-6-16 09: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是没有人老缸串新缸而已   我估计是石头的问题  老缸比较强壮原生生物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09: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菌膜和NP无关 是有机物被细菌吃了细菌大量繁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6 09: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活石不断释放有机物作为细菌的实物,你要是作为细菌,你是喜欢生活在时时刻刻释放有机物给你吃的新石头上,还是跑到老缸已经没有实物的石头上面等着水里飘过来的有机物给你吃。石头引发的问题,2周后,石头渐渐释放完了  有机物被细菌吸收,细菌被抽出鱼缸外面渐渐减少,最后石头已经没办法提供足够的有机物,这时候和主缸石头无差异了,细菌也没东西吃饿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7 16: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很神奇哈,现象上来看,这两个缸肯定有一个变量不同。的确活石释放有机物的几率更高点,
有点像藻缸的原理,在哪里适应生存,就在哪长的好,其他地方就不长了。
你大缸的浪如何,不知道你的水流怎么调的,如果浪好,水体充分循环,那会不会小缸也将会有不少菌膜。

另外,死东西还是建议捞出来,尸体解体的惰性有机碳不好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18: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yigangyanshui 发表于 2025-6-17 16:39
很神奇哈,现象上来看,这两个缸肯定有一个变量不同。的确活石释放有机物的几率更高点,
有点像藻缸的原理 ...

大缸水泵开最大和一个造浪,我观察了一下应该没有什么死区。

能发现尸体肯定就捞啦...也不知道死哪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8 15: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若一Matt 发表于 2025-6-17 18:12
大缸水泵开最大和一个造浪,我观察了一下应该没有什么死区。

能发现尸体肯定就捞啦...也不知道死哪去 ...

昨天晚上看了本书,刚好写到细菌的生活方式,就是扒在有机物多的地方生长,所以,应该可以结案了
罪魁祸首:活石里面有脏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再引用一片大佬的文章:《你想知道的关于营养盐的一切(下)》
“说完了养水,在漫长的饲养过程中,活石在维持贫营养盐的作用肯定是被讨论的最多的(因为其他的比较简单一些没那么多要讨论的)。我们先从活石的最外面开始说起。

活石跟外界水体的物质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里我必须给大家讲一个工业里面比较常用的概念就是边界层,我以前学的教材不在手边,网上随便搜的东西讲的也很蛋疼,我就大概给大家说一下,边界层在传质传热的设备中普遍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概念,比如大家常用的制冷钛炮就是一个典型的换热器,钛炮在工作时,外界水温度较高,钛炮表面温度较低,钛炮表明的水就会形成一层极其薄的由钛炮表面到外界水温度由低到高的一层有温度梯度变化的传热边界层,那么同样的,两相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存在这样的浓度梯度变化的传质边界层。一般认为边界层的存在是会阻碍传质传热的,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相对流速越高一般来说边界层越薄,越有利于传质传热,所以我认为在大多数鱼缸中较高速的水流有利于活石的物质交换,这可能是造成水流速度较大(通常是S P S缸)的营养盐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想论述的重点是活石的表面可能存在与总体水体环境参数有一定区别的微环境,边界层的存在可能是这个微环境的存在的重要原因,如何观察到微环境的存在呢,很简单,很多鱼友观察到过一个现象,就是把一块新鲜到的活石扔进一个贫营养盐的稳定的鱼缸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几天之后新到的活石上长起了底栖硅藻(褐藻);某些鱼友缸中就是只有一部分石头上长起某种藻类的原因可能就是微环境的存在,简单的说就是新活石有生物死亡释放出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的量扩散到整个水体中对整个水体的水质参数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由于微环境的存在,紧贴活石表面的微环境中这些释放出来的物质的量就足以引起一些藻类的快速生长。

像我实验室的缸就更有意思了,我实验室有两组两个一米五主缸共用一个底缸的组合缸,水流交换是足够的两边缸的水质一模一样,灯光、造流的设置也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滤袋、紫外之类的东西隔离两个缸的生物,但是两组缸将近六年来出现过多次一边什么藻都没有,另一边却长起了很多奇怪的藻(比如棉花糖藻)起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就可以很好的用微环境来解释,当然要注意的是边界层的存在也是非常薄的,薄到肉眼不可见的,棉花糖藻这类比较大型的藻类如果借助边界层形成的微环境帮助生长比较可能也是在最早期贴在活石上生长时利用微环境形成优势,到长到更长时可能更加依靠自身的适应能力快速生长,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也就是说可能是借助微环境度过脆弱的幼年时期。

所以,不要简单的认为你测到的水质参数看起来毫无问题,为什么还会长出这样那样的东西来,实际上因为问题可能因为微环境等原因的存在变得极其复杂而且难以讨论。我所说的微环境是一些观察到的现象的总结并且背后有一定可能的机理支持(边界层等),但也仅仅只是假说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一定存在,但是这个假说我认为总体上是比较可靠的,目前还无法给出足够多的证据,但是有机会我会做一些实验,这个在有合适仪器的情况下是比较好做实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CMF海水观赏鱼网 ( 琼ICP备12003277号 )

GMT+8, 2025-6-28 11:11 , Processed in 0.092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