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海水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23|回复: 39

【分享】攻略:通水层,厚底沙,Jaubert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1 21:13:37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转发个Jaubert系统的搭建方法。
原文还有很多图片,需要的看下面的链接:
---------------------------------
原文链接:过滤系统ABC:高手底缸中的秘密—Jaubert系统
---------------------------------

    尽管柏林系统是一种公认的基本过滤方式,但其效果差强人意,往往并不足以支撑起高密度的养殖需求。因此,发展更为高效的循环过滤系统成了海水圈共同的目标,今天要讲的Jaubert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摩纳哥水族馆

摩纳哥水族馆

    Jaubert系统又称为Subgraval系统或摩纳哥系统,在国内更为流行的名字是“厚底沙”和“通水层”。因其基本运行原理与柏林系统十分类似,即以好养菌群和厌氧菌群的共同作用使氨还原成无害物质,所以同样被称为能够模仿生态循环的“自然过滤方法”。

    这种过滤系统最初由Jaubert博士在八十年代提出,是为其所在的摩纳哥水族馆量身打造的,摩纳哥水族馆对原始设计拥有专利权。与柏林系统不同,Jaubert系统的核心是厚度足够的珊瑚砂层(摩纳哥水族馆的砂石厚度约为一米)。利用砂石对新鲜海水和氧气的隔离作用,在珊瑚底沙深处形成利于反硝化细菌生长的低氧环境,从而提供较柏林系统更为强大和稳定的过滤还原能力。

    为了在珊瑚缸内模拟Jaubert系统的工作原理,BobGoemans等人对其进行了改良,并最终形成了目前十分流行的“通水层”设计。该系统由上至下分为细砂层、粗砂层、和通水层三层。富含氧气的水流在细砂层表面流过时,氧气向系统内部扩散,沙层越深,含氧量越低,直至达到反硝化细菌所需的“低氧”环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通水层受底沙的遮蔽,并不与鱼缸内的水体直接相通,是通常意义的“死水”,含氧量极低。其作用是利用通水层含有的极低氧气,防止厚底沙内部局部“无氧”环境的出现。(“无氧”环境会激发硫化氢等剧毒物质的产生,应该极力避免。)

Jaubert系统的建造过程并不复杂:

   首先,利用隔板或其他材料在系统最底层隔出2-3cm厚的通水层。这里,推荐一种自带支柱的水族过滤隔板(某宝搜‘反气举过滤’),高度和格栅网眼大小非常适合用作通水层支撑。

隔板和通水层

隔板和通水层

   之后在通水层上方均匀铺设4-6cm厚的粗砂层,沙粒2-3mm为宜。E.T.使用过法国红十字的粗粒活沙,以及Pure aquatic(P牌)天然礁岩砂,除了后者杂质较多以外,效果都还不错。有些人推荐使用珊瑚骨代替粗砂,各位可以尝试,但E.T.并不推荐。首先,珊瑚骨空隙很大,为了产生同样的厌氧环境,需要增加堆积厚度。其次,珊瑚骨尽管孔洞较多,但可供厌氧菌繁殖的有效面积远低于粗砂层,效率不足。

    最后,在粗砂层上方铺设3-6cm后的细砂层。E.T.使用的是极其普通的菲律宾贝壳面粉沙,价格便宜到无法想象,但效果还是杠杠的。这一层要保持富氧环境,需要定期搅拌或放置翻砂生物。为了防止破坏辛苦培养的低氧环境,细沙层和粗砂层之间要铺设纱网,网孔大小以能够阻拦翻沙生物下潜为宜。

各层比例

各层比例

    Jaubert系统的熟化过程较长,通常需要2-4个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不过,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由于厚底砂所能提供的生存空间更为巨大和稳定,成熟的Jaubert系统能够提供数倍于活石的反硝化能力。以E.T.的90缸为例,厚底沙系统面积约为20cm*30cm,仅占底缸的1/3。系统搭建完成后的一个月内,NO3由最初的20下降为5,第二格月下降为2。现在每天充分喂食条件下,仍几乎无法测出NO3有效读数,饲养硬骨完全不成问题。


     已经开缸的朋友不要着急,你可以利用一个高度合适(12cm以上)的整理箱做独立的厚底沙系统,并将其沉入底缸。整理箱面积并不需要很大,而且维护更为方便。E.T.的第一套Jaubert系统就是这么完成的。

------------------------------------
柏林系统链接:过滤系统ABC:基础中的基础—柏林系统和活石

藻过滤系统链接:过滤系统ABC:ATS? UAS? 藻缸? ...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







发表于 2016-4-21 21:15:48 |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个人觉得,厚沙这样弄水质波动一定会很大,不稳定,
发表于 2016-4-21 21:29:13 | 来自: 中国天津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21:32:23 | 来自: 中国北京
疯狂海洋 发表于 2016-4-21 21:15
个人觉得,厚沙这样弄水质波动一定会很大,不稳定,

如果是纯厚沙是会积累硫化物,翻沙容易引起波动甚至翻缸。但通水层就是为了防止过分低氧做的改进,所以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发表于 2016-4-21 21:46:05 |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厚砂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当你有其他原因撤砂时,无法预料到系统的波动有多大.
发表于 2016-4-21 21:56:50 | 来自: 中国辽宁本溪
正需要的资料 谢谢啦
发表于 2016-4-21 22:24:09 |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mark
发表于 2016-4-21 22:40:59 | 来自: 中国上海
早就对这个关注过 而且预留了厚沙区 准备上。
发表于 2016-4-21 23:10:50 |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赞一个,准备开缸就采用厚沙系统
发表于 2016-4-21 23:27:10 | 来自: 中国上海
顶一个 CMF的好文不多。。难得一见的技术贴
发表于 2016-4-21 23:44:52 |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厉害

发表于 2016-4-22 00:16:54 |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刚在准备上厚沙,好文
发表于 2016-4-22 08:42:47 | 来自: 中国北京
已上厚沙
发表于 2016-4-22 11:31:10 | 来自: 中国上海
谢德兰催狂魔 发表于 2016-4-22 08:42
已上厚沙

请问厚沙系统是放在主缸还是底缸中?
发表于 2016-4-22 12:14:57 |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xiad186 发表于 2016-4-22 11:31
请问厚沙系统是放在主缸还是底缸中?

这问题问得真逗,你在主缸试试
发表于 2016-4-22 13:14:23 | 来自: 中国北京
尽管柏林系统是一种公认的基本过滤方式,但其效果差强人意,往往并不足以支撑起高密度的养殖需求
-----------这句话不敢苟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4:13:11 | 来自: 中国北京
哎呀我没有腰 发表于 2016-4-22 13:14
尽管柏林系统是一种公认的基本过滤方式,但其效果差强人意,往往并不足以支撑起高密度的养殖需求
-------- ...

见“高密度”三字
发表于 2016-4-22 14:20:17 |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哎呀我没有腰 于 2016-4-22 14:21 编辑
泡泡 发表于 2016-4-22 14:13
见“高密度”三字


还是不认同。哈哈
我是商家,所以实际案例接触的最多。无数的鱼友在旺旺上跟我讲过。
我接触的客户也多。120的缸 大颗SPS满满地。40-50条中小型鱼 可劲儿喂    蛋粉+高等藻缸照样玩的转。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而且你仔细看,老玩家大部分都不喜欢营养盐低的过分。 推崇NO3=0的玩家很多是 半吊子。

厚沙有好处。
但不能说厚沙比柏林跟高级。
属于三大系统之一而已。
发表于 2016-4-22 15:22:41 | 来自: 中国香港
似乎之前针对厚沙有很大的争论。 基本争论在于 充水层;
有个dark的帖子中,也有相关步骤,但是未有充水层;
关于厚沙,似乎也没有一个标准,到底怎么来做; 不像柏林系统那样已经有成型的标准。

另外: 成熟应用厚沙的大神们,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没有过多的经验分享。 让我们这些新人,看到的关于厚沙的介绍,就是:
1、怎么铺沙
2、XXX又翻缸了,因为搅动了砂子
3、XXX,今天撤掉了,没啥用
4、xxx,砂子怎么变黑了,失败了,撤掉
5、XXX,哈哈哈,成功了, 然后显摆一下擦好的缸, 没文字了
6、XXX,今天开厚沙缸了。
    回复1 - 等着翻
    回复2 - 等着翻
    回复3 - ............................
.........................................................

对于厚沙,只有前行者,没有人收尾,成功的也就成功了。 失败的也就失败了。
论坛风气就这样了?

然后逼迫自己不得不提高英文,去RC,R2R找答案,去提高。

然后周而复始,老手没上岸的不说话了,新手还在二手区到处喊。

历久弥新的,除了 交广告费的,还是交广告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6:18:17 | 来自: 中国北京
哎呀我没有腰 发表于 2016-4-22 14:20
还是不认同。哈哈
我是商家,所以实际案例接触的最多。无数的鱼友在旺旺上跟我讲过。
我接触的客户也 ...

腰子的回复很用心,跟你的产品一样,赞一个!

我由仔细看了看你的回复,貌似和帖子一点也不冲突。
只是一点区别:对柏林系统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一般而言柏林系统核心有两点:
    1.强力蛋白质分离器,把可溶蛋白以及部分未溶残渣在分解和进入生物过滤前机械排出,降低系统负担。
    2.靠活石提供的富养和低氧表面(表层富养,细密空洞内部低氧),培养好氧菌(硝化菌)和厌氧菌(反硝化菌)群落。一般认为,由于活石本身的生物多样性,其自带菌群种类和质量远非人工商品菌种可比。
所以,这里的柏林系统不包括 沙系统 和 藻系统。 由于这种柏林系统主要以活石提供反硝化过程,而活石的数量又很有限,所以不足以提供高密饲养。


但现在大多数朋友以及腰子提供的案例,都选择 柏林系统(活石系统) 和 藻系统配合(具体是藻缸还是ATS无所谓),其中藻系统提供了绝大部分的NO3处理能力,柏林系统反硝化能力有限的缺点被弥补,这是高密度养殖成功的关键。

我想这才是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如果明确柏林系统是最初的定义,而不将目前常见的“柏林加藻缸”默认为“柏林”就不会有上述分歧。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6:28:09 | 来自: 中国北京
weiweiua 发表于 2016-4-22 15:22
似乎之前针对厚沙有很大的争论。 基本争论在于 充水层;
有个dark的帖子中,也有相关步骤,但是未有充水层 ...

哥们的回复很中肯!!看着舒服。
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肯定以沙作为细菌培养温床的做法。毕竟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但厚沙确实不像藻缸那么容易理解,建立需要技巧,不正确的操作的确会人为反缸。

哥们列举的这些反缸例子,如不分步骤的撤沙,手欠翻砂,不加充水层致使变黑等,都是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的,完全可以避免。

充水层是厚沙系统的一个分支,是防止砂层变黑最有效的改进,所以相对纯厚沙系统更容易掌握,至少不会造成毒素聚集。

但不正确的翻砂同样会导致系统崩溃:厌氧菌(反硝化菌)及其脆弱,每次不正确的翻砂都会导致菌群大量死亡,不引起波动 才怪,所以厌氧区一定要用网格分离并保护,另外翻砂的工作交给海星慢慢持续的做,比你自己心血来潮翻一下强太多。

此外,撤沙的问题也很好理解:即便不考虑到撤沙时不经意的翻砂引起有害物质溢出,但是一下子把一套系统直接从水体中撤走,短时期内没有细菌可供分解营养盐这一点就足以翻缸。从另一个角度,如果撤沙后导致短时间内翻缸,恰恰说明厚沙系统在循环系统和营养盐处理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承担着多么重要的工作量。

不知道我这么理解您认可么?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CMF海水观赏鱼网 ( 琼ICP备12003277号 )

GMT+8, 2025-7-9 11:57 , Processed in 0.1641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